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 
青少年如何渡过情绪难关?专家:去“病耻感”,学会求助!
来源: 央视网      时间:2023-04-20 12:18:09

在青少年群体当中,抑郁情绪已非新鲜事。学业压力、家长期待、人际关系以及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根源。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并不能掩盖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健康危机。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中国有25%的青少年表示感到轻度或严重抑郁,至少有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情绪或行为问题。


(资料图片)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医生向央视网《新闻+》栏目透露,近年来,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来电比往年增多,约占来电总数的1/3。同时,主动就诊的青少年数量也在增多。青少年对自身情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在不断加深。那么如何识别青少年的情绪危机?青少年出现情绪危机时会有哪些表现?为帮助青少年渡过情绪难关,家长和社会可以做什么?“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的看法是不是应该更新了?

为此,央视网《新闻+》栏目对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梁红认为,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要帮助青少年克服“病耻感”,实现家校联合、医校联合的资源网络,以畅通青少年心理救助渠道。

青少年出现情绪危机时,有哪些表现?

梁红: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对人际关系敏感、自我评价低。临床上青少年较多出现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强迫症、多动症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社会功能受限,例如学习成绩下滑、经常哭泣、不想见人、与家人交往变少、易怒等等。还有的青少年表现为反感上学,坊间称作“学校恐怖症”;还有一些青少年会出现躯体上的问题,例如进食障碍、恶心呕吐等。有的青少年还会有一些攻击行为,比如自伤、和他人起冲突。

青少年的情绪危机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和治疗,情绪很容易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如果一开始的小烦恼无法解决,又不断叠加新的烦恼,就容易从焦虑变为抑郁,进而出现无助感,失去改变现状的希望。

青少年也会试着自己去处理情绪或者求助,但当他的求助没有被回应或效果不佳时,他可能会采取比较极端的发泄方式,比如说非自杀性自伤。他的目的并非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想要缓解心中的痛苦。当这种方式都无法缓解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成为更严重的轻生念头。

如何看待“小孩子能有什么烦恼”的观点?

梁红: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很单纯,他的情绪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观念其实需要改变。孩子们实际上是有情绪的,只不过他不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他高兴了会笑,遇到一些事情他会害怕,这些其实都是情绪问题。

有些时候,青少年反常的“行为”其实是情绪问题。许多家长倾向于“用行为解读行为”,给孩子贴上“不听话”“转性了”之类的标签。其实这些行为背后都是有意义的,要了解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生下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是青少年,他们非常重视面子,但他们心中的想法又是隐私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让他感受到安全和被尊重。

其实,很多人都有情绪问题,但没有被识别,因为很多人有“病耻感”。青少年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他们会担心身边同学的看法而不愿求助,将负面情绪硬扛下来,但内心已经很糟糕了。我认为我们整个社会需要宣传“去病耻感”,教孩子们求助。

帮助青少年渡过情绪难关,家长和社会可以做什么?

梁红: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时会向家长求助,只是家长没有接收到孩子的信号。当青少年向家长表达他的烦恼,却得到家长的指责时,孩子便不容易再求助了。所以家庭中的倾听很重要。家长需要有耐心,把自己降到孩子的高度去倾听,倾听的过程就是帮助青少年疏解情绪的过程。

很多家长其实不太会直面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当面对青少年的负面情绪和反常行为,尤其是自我伤害和轻生的念头,家长也会害怕、恐慌,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家长会选择无意识地回避,就会出现如下对话,“你怎么会这么想?”“年纪轻轻的怎么会有这种念头”等等。

这时社会就需要提供相关资源和渠道,给青少年有效的帮助。

首先,学校课程中增加心理的内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心理课上向青少年传达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和青少年讨论人际关系的问题。

其次,老师可以帮助识别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在临床中发现,许多青少年很乐意与老师沟通,许多老师也具备较高的共情能力,可以理解青少年,为其推荐就医的渠道。

最后,打通家校联合和医校联合的网络。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只靠某一方很难真正实现改变,还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大众媒介等方方面面的配合,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的、放心求助的环境。(记者/杨雯珺)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